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娄在祝教授等在 ACS Nano 发表论文

近日,纳米光子学研究院娄在祝教授等在非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材料构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Nano。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是贵金属纳米颗粒特有的光学性质,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贵金属储量稀少、价格昂贵,制约其大规模应用。近期研究发现,半导体等非贵金属材料也具有SPR效应,且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目前报道的半导体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材料的SPR吸收峰大都在近红外及中红外区域,产生的热电子具有比较低的催化活性。而传统的元素掺杂很难获得具有可见光区域SPR吸收的半导体等离子材料。为此,娄在祝教授等提出用电子掺杂半导体构建SPR材料的新思路,通过理论模拟与实验相结合,成功研制在可见至近红外光范围内具有SPR效应的Bi2WO6纳米晶体。

近年来,娄在祝教授在PNAS、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项目。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1c00452?ref=pdf

(纳米光子学研究院)

责编:杜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