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影像引导肿瘤治疗! 暨南大学罗良平教授团队连续发表3篇高水平学术论文

恶性肿瘤因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近年来,尽管肿瘤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局限性,如个体差异、对治疗的低反应和严重的副作用,发展医学影像指导下的个性化精确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暨南大学罗良平团队在医学影像、纳米医学、化学材料以及药学等交叉领域深入钻研,特别是在医学影像引导肿瘤治疗方面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资助,并获批成立“广州市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期,团队厚积薄发,连续发表三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01《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文:

关注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三阴乳腺癌治疗

罗良平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化学材料学院陈填烽教授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435)上发表了题为“Facile synthesis of near-infrared responsive on-demand oxygen releasing nanoplatform for precise MRI-guided theranostics of hypoxia-induced tumor chemoresistance and metastasis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成果。

作者报道了近红外响应的按需释氧纳米平台 (O2-PPSiI),通过两阶段自组装过程合成,可在近红外照射下输送、释放氧气以缓解肿瘤缺氧,增强治疗效果。封闭纳米系统中的氧气通过近红外释放可以将O2输送到肿瘤。因此设计了O2-PPSiI体系,通过NIR诱导的光热效应实现按需给药和氧气释放,并协同化疗、PTT实现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精准治疗。此研究还提供了一种由Gd3+增强 MRI 为指导的智能“特洛伊木马”策略。这种 NIR 响应的按需释氧可以用于 TNBC 的精确治疗诊断,也为可控药物释放纳米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暨南大学张冬博士、尤媛媛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陈填烽教授、史长征主任医师、罗良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jnanobiotechn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1-022-01294-z

 

02《Bioactive Materials》发文:

新型纳米药物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野生型的非小细胞肺癌

罗良平教授团队与日本国立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胡宽研究员团队合作,在Bioactive Materials(IF=14.593)发表了题为“A multifunctional nanotheranostic agent potentiates erlotinib to EGFR wild-typ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药物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野生型的非小细胞肺癌。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诊疗一体化的纳米药物,该纳米药物可以靶向递送厄洛替尼到达肿瘤部位,并且逆转EGFR野生型NSCLC对厄洛替尼的抗性。此外,纳米颗粒表面的贝伐单抗进一步提高了纳米药物的靶向递送效率,并促进了肿瘤血管正常化,提高了厄洛替尼的治疗效率。总之,该研究为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价值。

暨南大学博士王夺、方为民和哈佛大学周君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胡宽研究员、肖泽宇副研究员和罗良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actmat.2021.10.046

 

03《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文:

聚焦磁共振/超声/光热成像引导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罗良平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化学材料学院陈填烽教授团队合作,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9.229)发表了题为“NIR-Triggered Blasting Nanovesicles for Targeted Multimodal Image-Guided Synergistic Cancer Photothermal and Chemotherap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纳米沉淀法合成了近红外 (NIR) 触发纳米囊泡爆破(PFe-PFH@SiO2-PANI),由超薄二氧化硅包裹以防止药物泄露,以热响应方式实现顺铂的可控释放。

该纳米囊泡表现出智能的按需药物释放,有效缓解了化疗药物在正常组织中过度积累引起的副作用,且可以有效地抑制杀伤肿瘤。纳米囊泡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进行影像示踪。这些具有多模态成像能力的生物相容性纳米囊泡为实现化疗药物释放动力学的智能控制和实时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具有较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暨南大学肖泽宇副研究员、尤媛媛博士、刘伊勇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陈填烽教授、史长征主任医师、罗良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1c08339

团队简介:

2019年以罗良平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获批广州市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项目。实验室整合了暨南大学9位国家级人才,17位省部级人才。实验室从分子影像、功能影像及影像组学三个方向对肿瘤与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展开一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ACS nano、Matter、Angiogenesis、Brain、Behavior、Immunity、European Radiology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累计他引约1200次。团队相关成果的专利申请共48项,授权30项;省级及以上的科研奖励获6项。

(医学部)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