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硕博都在暨大就读,他们说……

在党的二十大的辉光中

 

世界目光越来越聚焦中国

 

历史重任越来越赋予青年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部分

 

用一段话殷切寄语青年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

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绽放绚丽之花。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

青年共产党员风采故事

展现暨南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是暨南大师兄、大师姐

也是年轻的共产党员

他们在暨南大学找到了心之所向

在科研训练中积蓄力量

在社会实践中服务地方

 

他们也是暨南大学

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

无数个“他们”

都在践行着身为青年党员

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誓言

齐明

齐明

本硕博都在暨大就读

坚定理想信念 创新药理研究

图片

暨南大学2019级

中药药理学博士研究生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

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令暨南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齐明深受鼓舞,从本科到博士,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学习研究道路上,他已经坚持了8年。

 

2014年,齐明刚刚入学,成为药学本硕博连读班的一员。这一年,暨南大学番禺校区正式投入使用。8年间,齐明常因实验需求在石牌校区与番禺校区之间往返,两个校区飞速变化,他也在不断成长成熟。

 

在暨大求学的8年,齐明见证了学校的许多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视察、药学学科两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苏炳添教授闯入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

 

2016年,齐明担任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时参与了110周年校庆晚会的筹办,那时的他并未设想:115周年校庆,他依然有幸亲历。

齐明在相册记录下在暨南的点滴

这些年,学校飞速发展,也是齐明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能给2014年的自己拨一通电话,齐明有很多好消息想要诉说:

 

“2019年,我通过考核正式成为了中药药理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被确定为预备党员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光荣,也意识到今后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现在我的研究方向是肿瘤周细胞在血管靶向药物耐药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我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

齐明参与学术活动

每当在学术研究里遇到困难时,齐明常常联想到祖国发展至今的艰难历程,从中汲取自身奋斗的动力,“想到我们的国家经历过那么多,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也会很受激励,更愿意积极地找办法把问题解决。”

 

目前,齐明已经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于J Clin Inves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

2019年,齐明(右)第三次成为“暨南新生”

齐明坦言,作为“大师兄”有幸拥有了一段长达8年的暨南园时光,也逐步实现了很多入校时和自己的约定。

 

作为年轻的党员,他也将鞭策自己更严谨地投入药理研究工作,努力践行党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期望,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全速奔跑的暨南人。

 

刘倩欣

 本硕博都在暨大就读

 发扬专业所长 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

 

暨南大学2021级

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句话,让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刘倩欣同学倍感振奋。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中,她仿佛看到了无数暨大学子的面孔,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暨南大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刘倩欣认为,这应当是全体暨南青年的责任和志向。

刘倩欣参与青年中国诵

偶然了解到学院与广东省博物馆有合作后,刘倩欣与同学们决定用专业技能助力博物馆里传统文化的传播,渐渐勾勒出“全景故事会”项目的轮廓。

 

团队成员想到利用自己的传媒技能,以VR、H5等技术形态作为载体,制作一系列新媒体产品,组成线上展览,用公益的方式来推动博物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刘倩欣认为,挖掘文物和历史背后的故事,以故事去传播文化,才能真正被大众欢迎。“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让他们有信心能够做好,有动力去克服困难。

 

该项目后来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

刘倩欣(左一)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2021年9月,刘倩欣成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收获了在暨大的第三张学生卡。刘倩欣与暨大的情缘始于2015年,那时的她赴珠海校区报到入学,“珠海校区靠山邻水,我很喜欢早上去日月湖边背单词。”

 

第二年搬到石牌校区后,她发现两校区的风格截然不同,但生活学习在其中都很舒服,每年校区内都会有建筑和设施翻修改善,让她觉得很惊喜。

刘倩欣的3次入学

7年间,从本科到博士,刘倩欣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势头都很足,引进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学科排名也在不断提升。她每每和人提起自己是暨大的学生,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

 

刘倩欣说,这份自豪感不仅是自己身上的“暨南烙印”,也是她继续“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力源。

刘倩欣(第一排左一)参与县级融媒体实践

 

刘倩欣曾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二十大报告让她对“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了期待与信心,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使命与重任。未来,她将跟随党的步伐,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在专业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暨南大学,勇担重任的青年党员还有许多,他们坚定不移地站在服务国家发展的最前沿,时刻履行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铮铮誓言。

 

他们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采写 | 陈宇龙 张晓旭

指导老师 杜明灿

配图 | 受访者提供

视频&部分图片 |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微信编辑 | 陈宇龙 杜明灿

责编 | 杜明灿 李梅

审核 | 麦尚文 苏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