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提质扩容调结构,高质量办好“侨校+名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中,大学有何位?大学当何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高质量发展 高校有高招”栏目,聚焦高校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的担当作为。7月12日,南方日报、南方+同步推出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专访《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提质扩容调结构,高质量办好“侨校+名校”》。现将报道全文转载如下:

广州市番禺区兴业大道东,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建设。建成后,番禺校区二期将极大拓展暨大服务国家统战侨务工作大局和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广度。

作为“华侨最高学府”,今年建校117年的暨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始终坚持“侨校+名校”发展战略,构建“三地五校区”办学格局,不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推进番禺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提质扩容,破解办学条件不足难题;推进学科集群发展,“文经管”传统学科保持优势,“理工医”学科不断取得新突破;提高“五华”学科建设水平,建立统战侨务工作智库群,更好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大局……

“暨大因侨而建、因侨而兴,‘侨校+名校’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暨大校长宋献中说,学校将牢记华侨高等教育的办学使命与责任担当,加快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暨南力量”。

打造“侨务+”高峰学科群

南方日报:暨大如何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进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宋献中:暨大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时的殷殷嘱托与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相结合,围绕华侨高等教育的办学使命与责任担当,以主题教育推动华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学校党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提高政治站位、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推进调研工作,深入调研提升服务统战工作的实现路径、制约深圳校区办学的关键环节等9大问题,并提出破题之策。比如,针对学科力量分散影响“高原建高峰、攀顶峰”进程,学校研究制定了“开展学科调整优化,全面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整治方案,明确推进学科集群发展、优化校区功能定位和强化监督检查,以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暨南大学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专题研讨会。受访单位供图

暨南大学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专题研讨会。受访单位供图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暨大如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宋献中: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办学特色来看,暨大天然与港澳有密切关系,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人才、培育科研成果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现在有10余万暨南人在港澳工作,暨大5个校区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也成为连接香港、澳门的“桥头堡”,充分体现侨校特色。

暨南大学教学楼鸟瞰。刘汉波 摄

暨南大学教学楼鸟瞰。刘汉波 摄

为此,我们成立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省内高校唯一的实体化办公室——暨南大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专职机构,打造服务湾区建设软环境。先行先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粤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大湾区教学科研联盟搭建,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其中获批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与港澳大学共建的7个联合实验室,有力支撑广东乃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暨大因侨而建、因侨而兴,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怎么突出侨特色?

宋献中:暨大建立统战侨务工作智库群,服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大局。加大力度建设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等3个国家级文科平台,成立国际问题研究院、计算传播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一流新型智库群,为党和国家决策咨询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暨南大学承办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 受访单位供图

暨南大学承办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 受访单位供图

其次,提高统战学科建设水平,打造“侨务+”高峰学科群。依托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一流统战侨务学科群,提高华侨华人、华商经济、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华文文学“五华”学科建设水平。

同时,做好海外华文教育等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继续大力拓展华文水平测试、华文教师资格认证,做好华文教育两个国家标准的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全球华校联盟实质性工作。

“五维一体”强内涵、促发展

南方日报: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暨大有哪些“硬实力”?

宋献中:过去几年,我们硬实力不断提升,“文经管”传统学科保持优势,“理工医”学科取得新突破,作为综合性大学,各个学科特别是理工医的实力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

其中,药学学科连续进入两轮“双一流”建设名单,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近年来,药学院4项重大成果与制药公司达成转让协议,转让总金额超过10亿元。医学学科发展迅速,暨大于1978年成立医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成立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医学学科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希望进一步整合医学相关学院、10所附属医院的资源,打造“暨南系”医学,为人民提供优质医疗资源。

暨南大学药学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包蕾  摄

暨南大学药学院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包蕾 摄

同时推进交叉学科发展,以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布局和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在生物医药、环境科学、脑神经科学、未来光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努力追赶并超越。聚焦世界性难题和“卡脖子”问题,形成了光纤传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优势特色方向,以技术变革引领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未来,暨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增量在哪里?

宋献中:加快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作为百年侨校,暨大努力推动学科体系、育人体系、师资队伍迈向“一流”,智库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传播出“标志性成果”,通过“五维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建成高峰凸显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学科集群化发展为思路,努力建成“高峰凸显、高原林立、特色鲜明、基础牢固”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

构建充分彰显侨校特色的育人体系。注重“以侨为桥”、为侨服务,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彰显侨校特色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办学的地缘、人缘优势,加大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深入推进特色育人工程。

暨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内地及港澳学生交流分享。受访单位供图

暨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与内地及港澳学生交流分享。受访单位供图

打造匹配高水平发展的一流师资队伍。引培并举、优化结构,着力打造一支符合“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在高质量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

持续产出一批批标志性的智库与社会服务成果。搭大平台、建大团队,强化基础研究,改革成果转化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重大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传承传播中华文化,发出强有力的暨南声音。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平台建设,构建暨南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增强统战侨务工作的文化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总之,暨大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新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暨南大学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论坛”。受访单位供图

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在暨南大学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论坛”。受访单位供图

【案例】

锻造国际一流经济英才

暨大经济学院是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最早的经济学院之一。经济学院立足“有家国情怀、有过硬本领、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融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学术实践为一体的多元育人平台,努力锻造国际一流经济英才。

暨大经济学院实施优异生培养计划,探索实施“新文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经济学国际化创新班”“未来金融家创新班”三个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培育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国际化水平、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高端经济英才。同时,以“挑战杯”“正大杯”等赛事为抓手,用好广东“千村调查”大型社会调查项目,为培育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搭建良好平台。

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暨大药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暨大药学院党委入选第四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药学院一手抓党建引领,一手抓教学科研,将组织建设作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强大引擎。

暨大药学院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药学学科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学科位列全国第7位(前5%);2023年1月,与药学学科密切相关的药理学与毒理学ESI排名第158位(世界前1.35‰)。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党建+人才团队”效应。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等院士4名,教师获国家级人才称号27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42人次。

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高昊指导学生做科研。 受访单位供图

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高昊指导学生做科研。 受访单位供图

【数读】

综合实力:在2024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上,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0位。在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39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21位、广东省高校第2位。

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4个。

学科建设: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名单。1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数量并列广东高校第二位。其中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二期S组团实景合成图。受访单位供图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二期S组团实景合成图。受访单位供图

师资队伍:截至2023年3月,有两院院士(含兼职)9人,外籍境外院士10人,国家级领军人才6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7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科研实力:现有国家级文科研究平台3个、省级文科重点基地(智库)19个;理工医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含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平台1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

南方+记者 马立敏 吴少敏 李秀婷

通讯员 麦尚文 苏运生 苏倩怡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7/12/content_10066943.html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7/12/content_1006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