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第37届金鸡奖手机电影单元
“最佳艺术探索荣誉”
获得第四届搜狐青幕计划“最佳手机拍摄短片”
与第十届澳大利亚SF3电影节
“Founders’ Flick Pick”
暨南大学2018届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姜皓伦
以独立执导的手机电影短片
《一条鱼叫梅卡斯》
屡获国内外多个奖项
展现青年创作者的新力量
暨南大学2018届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校友姜皓伦
他用手机拍电影
斩获“最佳艺术探索荣誉”
2024年11月16日,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在厦门落下帷幕,2018届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毕业生姜皓伦及其团队带着作品《一条鱼叫梅卡斯》,获得手机电影计划单元拿下“最佳艺术探索荣誉”大奖。
姜皓伦在第37届金鸡奖颁奖现场
影片中,日记电影风格的光影晃动,仿佛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直观映照;黑白影像的故事讲述,增添了一份岁月的厚重与深沉;采用手机拍摄,以超现实角度展开打破传统叙事的边界。“我希望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素材碰撞,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让观众能够深入到故事的内核。”姜皓伦解释。
这部影片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议题,讲述一位网约车司机遇事不顺,在别人的提议下,买鱼放生求改运,却发现能听懂鱼讲话。在鱼的请求下,他搁置放生计划。同时,童年化工厂的残影,不断浮现在脑海中。
这看似无厘头的创意起始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瞬间。一次偶然地翻阅备忘录,一句“上游放生,下游钓鱼”跃入他的眼帘。“起初,这个灵感只是一闪而过,但它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姜皓伦回忆。他展开联想,如果鱼拥有自己的想法,不愿被放生,那将会引发怎样一场人与鱼、人与自然的灵魂对话?这个独特的切入点,为《一条鱼叫梅卡斯》奠定了故事基石。
姜皓伦备忘录中的灵感笔记
然而,仅有灵感还不够,创作之路绝非康庄大道,姜皓伦还是怀揣着对电影艺术的热爱,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征程。
制作前期,姜皓伦面临的第一个巨大挑战便是一个人独自推进整个电影项目。“资金有限,为了节省成本,我只能独自上阵,也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姜皓伦在时间管理的考验中变成一位六边形战士,独自一人承担起拍摄、演出等全部环节。“那时候我也不确定这个项目最终会走向何方,但我就是想把它做出来!”
姜皓伦独自拍摄时的情景
此外,姜皓伦在拍摄前一天晚上总是双线任务同时推进。不仅提前规划第二天的拍摄计划,还同步进行勘景与拍摄。他开车无数次穿梭在老家的大街小巷,“有时候找景找得很辛苦,但当发现一个完美的拍摄地时,那种兴奋和满足感真的难以言表。”凭借着对家乡环境的熟悉,他善于寻找契合故事氛围的场景。
这部影片不是独角戏,第二个挑战便是演员招募。姜皓伦只好邀请亲朋好友临时帮忙,然而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的亲友们表现局促,导致拍摄难以顺利推进。因此,他提议让大家幻想自己在“郊游”,以缓解拍摄时的紧张。“大家都很支持我,虽然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都很投入。”就这样,在有限的条件下,姜皓伦一步步将想法变成现实,让这部作品初具雏形。
与团队携手并肩
屡获国内外多个奖项
起初,姜皓伦独自发起项目,凭一己之力,他完成了前期的拍摄和剪辑工作。当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时,他考虑集结一个制作团队。
于是,他与来自暨南大学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李梓森、梁忻瑜、刘锦滢,朋友史嵩昊再次重聚。梁忻瑜、刘锦滢在声音后期制作方面发挥了专业优势,她们用细腻的手法为影片营造出逼真的听觉氛围;史嵩昊作为音乐老搭档,精心创作的原创音乐如同影片的灵魂旋律,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李梓森则在后续事务处理上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是作品进步的灵魂。比如影片的声音处理方面,梁忻瑜透露,“这部片子的创作空间很大,我们也尽力加上了各种有趣的环境声音。姜导在声音上有自己的想法,同时也支持我们去探索创作。”正是以主创为核心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在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姜皓伦、梁忻瑜和李梓森(从左至右)的合影
当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手机电影计划单元的评选结果揭晓,姜皓伦回忆颁奖现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听到我们的作品获奖时,大脑一片空白,紧接着就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团队成员梁忻瑜收到奖杯照片时,更是从凳子上直接跳了起来。那一刻,既是作品的高光时刻,也是团队的荣耀时刻。
姜皓伦第一时间拿起手机,向暨南大学的罗丹老师和段婷婷老师报告这一喜讯,朋友圈瞬间被这份喜悦刷屏。罗丹老师兴奋得连发朋友圈都手忙脚乱,错了好几遍也无暇顾及;段婷婷老师的文字则饱含深情,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学生的骄傲与自豪。“看到老师们的反应,我真的特别感动,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母校的温暖与支持。”姜皓伦感慨万分。
姜皓伦在第四届搜狐青幕计划现场
后来,《一条鱼叫梅卡斯》又陆续获得了第十届澳大利亚SmartFone FlickFest(SF3)SF3 Founders’ Flick Pick 和2024第四届搜狐青幕计划竞赛单元奖最佳手机拍摄短片。
姜皓伦表示,这些奖项对于团队而言,意义远不止是荣誉的象征。它们是对团队创作理念和努力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创作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也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从暨南走向梦想舞台
他感恩母校,期许后浪逐光
对于姜皓伦来说,当初因艺考而踏入暨南大学的校门,在此开启了他的电影梦想之旅。而团队成员们,也一同在学校开放包容的艺术氛围中茁壮成长。姜皓伦坦言,“学校就像一个强大的后盾,让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满信心。”从校园创作走向金鸡奖的舞台,学校给予他们的是一种无形的底气。
艺术学院对实践创作的高度重视,为他们本科学习就提供了丰富的锻炼机会。从基础的元素训练一分钟小片子拍摄,到每学期的期末作业,每一次实践都是成长的宝贵阶梯。老师们的宽容与鼓励,让他们能够自由探索各种创作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团队成员说:“在暨大,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创作的氛围,这让我们的创作思维得到了拓展。”
回顾在暨大的时光,姜皓伦团队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创作技能,更是拥有一段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深厚的师生情谊。姜皓伦特别感谢龚云洁老师对团队创作的理解与支持,“龚老师的话让我明白,在创作中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成为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姜皓伦从暨大毕业时与龚云洁老师的合影
对于学弟学妹们,他们建议,在实践创作中要珍惜每一次拍摄作业的机会,“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要认真对待,从中学到东西。”并且,他们鼓励勇于尝试低成本创作,充分利用手头设备进行创作实践。“不要被设备和资金限制住自己的想法,创意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要积极与老师交流,不要害怕自己的想法怪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老师们都会给予支持和指导。
未来,姜皓伦表示仍继续保持现有的创作热情和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我会继续用手机进行小规模拍摄,保持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同时也会筹备更大型的创作项目,希望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满怀期待。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文字 | 朱倪萱
(采写指导老师 | 陈国琼)
图片 | 姜皓伦
编辑 | 朱倪萱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这条推送,送给千万级“顶流”团队!
划重点!上“新”了!
点亮“赞”和“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