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记忆中的暨南】古灵精怪的暨大老师

【开栏语】

时光荏苒,暨南大学114周年校庆翩然而至。期间,我校将举办校友见面交流会、毕业班返校日等丰富活动,来自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共同追忆暨南岁月,畅谈母校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共叙“知校·爱校·荣校”的故事。

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全球记忆中的暨南】专题报道,邀请来自全球各地的暨南校友重拾暨南记忆,分享暨南精神,重温暨南往事,希望暨南人从中汲取暨南精神力量,关心、热爱和支持学校发展,共祝暨南大学114岁生日快乐。

总策划:麦尚文 梁燕

统筹:苏运生刘毓洁

执行:李伟苗杜明灿苏倩怡

金秋时分,我在微信推送上看到了已故台湾诗人文晓村的诗歌《九月》的英译版本:

The face of the woman in labour

Is close to the ground after the throes

What she is thinking about?

We Wonder

产妇的脸

贴于阵痛之后的大地

不知道

她在沉思什么?

The autumn wind is quite strong

The maple leaves are red on the face

Is it that they have drunken a little too much of chrysanthemum wine

In celebration of the bumper harvest?

金风发发

枫叶红着脸

莫非为丰收

多饮了几杯菊花酒?

Who was it

That accompanied a slow flying egret

In the setting sun

Going back from the field?

斜阳下是谁?

伴一只慢飞的鹭鸶

从田野间

归去

No one would like to think

What missing member of the family

Was the ballad singer

Wandering in alien land

没有人愿意去想

浪藉异乡的吟者

是第几枝

失落的茱萸?

诗歌的译者正是我熟悉的暨大陈玉麟老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我,不禁想起陈老师的第一堂实用英语课。


(陈健荣)

课上,陈老师看了看我,随后又轻描淡写地对着大家说,“我想测试一下你们从小学以来学习十几年英文的功底。”

寒窗苦读十余年的我跃跃欲试,似乎之前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今天的表现自我。

“人的一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陈老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他慢慢地在讲台前走了几步,并没有和我们对望。

在我看来,回答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通常很难给出完美的答案。

正当同学们都陷入沉默的时候,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事情怎么总往深处想,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学问吗?是小资土豪有钱人的专利吗?你们白过了这十几年了。”

我顿觉无奈,原来社会上趋炎附势的风气,已经混淆了我们的直觉。本来直白易懂的问题,我们却偏要将其看作脑筋急转弯,否则就显得自己不够聪明,导致我们在解答浅显问题时也犹豫不决。

“当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啦!”一个同学给出了答案。

“好的!这位同学,你说的对。请用英文说一次。”

Oil、branch、word、salt、vinegar等词汇陆续冒出来,我们发现自己的答案是那么的索然无味,不禁对自己的无知感到内疚。

“还有,每天我们都在做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情,可以用英文说一下吗?” 陈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试试用英语说一下这教室里的事物? 黑板、窗台、椅子、百叶窗、荧光灯……”

当一只蝴蝶飞入了教室,陈老师又问:“这只蝴蝶是什么种类,你们能用中文先说一下,然后再用英文表达一下吗?”

我那时候就在想,如果我也当了一名英文老师,在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也会模仿陈老师这种“古灵精怪”的做法,教我的学生翻译“大排档”,让我的学生用英语背诵白花油的成分。

陈老师让我明白,英语不只是一种语言,它是生活,它存在于万物,它是陪伴我每天每时每刻的情趣。它如同陈老师翻译的《九月》一样,温暖着一位游子的心。

(作者系暨大外国语学院1991级英语专业校友)

责编: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