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新近重要成果简讯四则

近日,我校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教师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助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刘人怀院士与薛江红教授研究团队在Nature子刊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科研论文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刘人怀院士和薛江红教授研究团队连续在高水平期刊杂志Scientific Reports(IF=4.259)、Composite Structures (IF=3.82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IF=1.624)、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A/Solids (IF=2.453)等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针对含损伤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力学问题发表系列性研究论文,开创性地从理论上阐述了分层复合材料板/壳结构非线性大挠度弯曲、屈曲、后屈曲、动力响应、湿热屈曲等力学行为的失效机制。

(刘人怀院士与薛江红教授研究团队部分研究成果)

马宏伟教授团队在桥梁安全监测的大数据方法的研究取得新突破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马宏伟教授团队研究的关于大数据的桥梁损伤检测论文被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录用(林逸洲为第一作者,聂振华为第二作者,马宏伟教授为通讯作者)。该期刊影响因子为5.79,是土木与结构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1区期刊。文章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用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大型桥梁的安全监测领域,为这一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文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该问题的框架——大数据思想。对于一个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往往是分析导致“结果”的“原因”,找出“原因”后再利用这个因果关系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然而,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导致一个“结果”的“原因”往往无比繁多。另一种思维方式则是直接联系“结果”(数据)与“应用”(解决问题)。对于一个具体应用问题,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明确,而且关系复杂,而利用智能算法则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构建两者的关系。这正是“大数据”一词中的核心思想。而本文正是遵循了这种思想,只从数据中使算法自动挖掘变量之间的联系。

(马宏伟教授团队部分研究成果)

程雅芳教授和苏杭教授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办专刊

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程雅芳教授和苏杭教授在欧洲地球科学学会旗舰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简称“ACP”,1区杂志,影响因子5.318)上主办以“重雾霾过程中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多相化学机制”为主题的专刊,接收投稿时间自2017年10月1日起,为期3年。

与雾霾相关的颗粒物污染威胁到中国10多亿人的健康,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冬季雾霾事件中,经常会观测到极高的PM2.5浓度。即使在考虑了气溶胶-辐射-气候反馈和改进了排放清单之后,最先进的模式仍然无法模拟出观测的高PM2.5浓度,体现了目前对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关键化学机制认知的不足。为提高PM2.5的预报和控制策略,人类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化学机制。因此,程雅芳教授和苏杭教授主办了“重雾霾过程中二次气溶胶形成的多相化学机制”的专刊,旨在促进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与探讨。

(专栏网页)

林雪嘉副研究员以第二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学术成果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林雪嘉副研究员以第二作者身份在Nature以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Inflammation-induced IgA+ cells dismantle anti-liver cance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通过肝炎患者的肝脏组织学及血液检测,以及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组织伴有IgA+B细胞的浸润。这些免疫抑制性的B细胞表达PD-L1以及IL-10,且能够抑制肝脏CD8+T细胞活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进一步通过多种小鼠肝癌模型发现,CD8+T细胞的缺失能够加速肝细胞肝癌(HCC)的进程;而去除IgA+细胞则可削弱HCC的进展,并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肿瘤消退。此外,PD-L1抗体治疗能够使小鼠肿瘤缩小甚至消退;进一步研究表明,抗PD-L1治疗可以减少肝脏IgA+IL-10+B细胞的同时增加细胞毒性T细胞。该项研究是适应性免疫预防肝癌强有力且最直接的证明之一。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供稿 新闻中心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