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需求为先的“儒雅”教师

黎文靖,我校会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珠江学者。主持国家级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7项,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2018年8月,黎文靖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

 

全国赛结束后,拥有着会计学系主任、教授、博导三重身份的黎文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科研、教学和行政工作中。然而,周围人谈到他时,比起“拼命”,更多的竟是“儒雅”“娓娓道来”。

带着疑惑,记者开始了黎文靖的会面。脚步匆匆,脸上挂着疲态,几乎间隔几分钟便会用力眨一下眼,让精神恢复一点。但他笔挺的西装,干净利落的发型,以及时不时的微笑,透露出一种笃定的精气神。

“我喜欢从你的角度出发,把我的理念灌输给你”“把路子铺好,一直这样做下去”“鼓励学生遥望星空、脚踏实地”……朴实的理念娓娓道来,扑面而来的,是赤诚、儒雅,以及实干的毅力。

 

(黎文靖获得全国青年教师教师竞赛二等奖)

“脱了好几层皮” 但“有了质的改变”

今年5月中被推荐参加校内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选拔赛时,黎文靖是自信的——12年的一线教学经历,课堂评价排名全院前10%,校外各种场合授课的好口碑等。然而,真正投入后,他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决赛后,他坦言“脱了好几层皮”。

为给参赛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我校组建了以广东省教学名师张世君、黄君凯教授等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小到你的PPT里的一个框、一种颜色、某个字体,都会被挑出来。”黎文靖说。而台风、站姿、仪态、手势、说话方式等,也反反复复调整、优化。

备战国赛,很不容易。参赛者需要精心准备20讲授课内容,比赛时随机挑选一个授课。这意味着每个PPT都要达到比赛的要求,要付出一样的努力。

虽然辛苦,但黎文靖很感恩,直言自己有了质的改变。“比赛过程有这样一批专业的人不断地给你指出不足,并告诉你如何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个人的提升非常大。”

黎文靖个性温文尔雅,说话娓娓道来,专家团根据这一特点,建议他在授课中强化这一风格,让他既凸显长处,形成特色,也更加自如地授课。专家团还启发黎文靖如何在20分钟里面掌控讲台、黑板与观众的空间,如何站位,什么时机和观众互动,呈现什么样的姿态等。

从省赛到国赛,四个多月里,会议前前后后开了十多次,单是国赛前的一个月里便举行了五次集中训练。校领导宋献中、饶敏、张宏多次亲临培训现场指导,为选手们鼓劲加油,学校教务处、工会组织专家组不遗余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黎文靖说,近年来我校先后有7名教师在全国赛中获佳绩,这与我校重视教学的理念和氛围、校领导的重视、后勤人员协力奉献密不可分。

 
 
(黎文靖上课)

课堂内容链接学生需求 让学生爱听、服气

全国赛后很快就开学。回归课堂,黎文靖将全国赛中所得融入教学,并最终落脚到学生的“需求”上。

“有些老师会把自己认为对的,直接灌输给学生。”黎文靖用食指划了一条直线,“我会把我认为对的东西,链接到学生的需求,绕个圈,转化一下,再到学生那。”黎文靖从下而上划出一条倒“S”。

如某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高,黎文靖便会分享很多现实的或切身经历的案例。又如《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黎文靖会根据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企业首席财务官等的特点和需求,分别准备不同的课件。

面对部分硕士生以就业为目标,对科学研究兴趣不足,投入度不高的问题,黎文靖在给硕士生上的第一堂课都会先解答“学术研究为什么重要?”的命题。他明确指出学术研究对实践、工作的价值。这让学生们很服气地接受,并愿意在硕士期间投入精力做科研。他的课堂也因此被学生称为“无睡意、无尿点、有笑点”。

黎文靖平均每年带1名博士,10余名硕士。在导学上他亦密切关注学生需求,因材施教。2016级会计学博士生郑曼妮擅长写作,但口头表达较弱。黎文靖观察到了她这个特点,便让她更多地参加学术会议。过去三年来,郑曼妮参加了第四届欧洲学年会(西班牙)等7个学术会议。“现在上台演讲我不会那么紧张,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精心培育“未来商业领袖” 打造“二元”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黎文靖时任会计学系副主任,主管系里教学工作,宋献中校长给他抛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你们会计学系把全校最好的学生招过去了,有没有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出来?”

“当时真的答不上来。”黎文靖坦言。五年来,他以此为目标用心思考,试图去解答。首先便把会计学系此前酝酿中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点子实实在在地落地了。

黎文靖对我校会计学科现状、社会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标985高校,我们整体没有大的优势,但如果把拔尖学生抽出来重点培养,便有可能涌现出有竞争力的高端领袖人才;对标其他高校,我校会计学系在发挥优势基础上,大力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也可形成暨大规模与影响力。黎文靖称其为“二元”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未来商界领袖”孵化项目正式立项。每年,会计学系从大二本科生中选拔60名优秀学生,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模式培养。“宽口径”即学科要宽,给予学生65%的选修课比例,保证其可灵活修读跨学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沟通、礼仪等课程,以此培养综合性的优秀商科人才。

“厚基础”即专业知识扎实。会计学系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分为学术班和实务班,学术班由团队内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一对一”指导,配合学术创新类课程,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实务班则与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合作,另配5名企业导师,强化学生实务技能。

从立项到落地并不容易。教学方案要大幅度调整,实践机构要精选、磋商,机制要能激励科研骨干投入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项目效果。

如今,“未来商界领袖”项目初步取得成绩:17篇学术论文,12个国、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在CIMA 国际挑战赛大赛等40余个国内外竞赛中斩获佳绩。会计学系每年也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毕业生供需比例达到 1:5,就业率历年都能达到 100%的水平。

黎文靖说,“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成功。但我们把机制设计好,把路子铺好,一直这样做下去,滚5-10年,相信会有一些学生能冒出来。百年树人,静待花开。”

 
 
(黎文靖和他的学生们)

鼓励学生脚踏实地 做“星空遥望者”

“国际顶级期刊”是黎文靖对学生定的高目标,“大量的时间投入”是他给学生定的高要求。他期望学生遥望星空,志存高远;同时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如此方能厚积薄发、成长成才。

“黎老师常跟我们说,要定一个高目标,朝之努力,这样即使实现了七成,也是收获满满。反之,即使实现了目标,也没有多大意义。”郑曼妮说。她笑言自己原本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在黎文靖的熏陶和指导下,有了更大的志向和抱负。

黎文靖还常以施一公呕心沥血、投入大量精力潜心学术的事迹鼓舞学生。而他自己,多年来也尽量是早上十点前到办公室,晚上十一点左后离开办公室,除了春节,没有周末和节假日。

严师出高徒。硕博连读的五年里,郑曼妮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发表7篇论文,其中1篇A1论文、4篇A2论文。她还收获“第三、四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会计分论坛”论文一等奖,暨南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成果奖”、“学术创新优秀成果奖”等8个学术型奖项。

科研与挫折相生相伴。有些课题努力很久也可能没有成效,有时论文已经完成却屡屡被拒。这种感觉郑曼妮太熟悉了。但每当沮丧时,她都能“喝”到黎文靖送来的“心灵鸡汤”。“不要着急,按这个做下去,持续做,一定会成功。”“做科研要有不顾一切的勇气,耐得住寂寞和失败。”温柔而又耐心的声音,在安慰她的同时引导她学会面对,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文/新闻中心 李伟苗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