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莫测辉团队向垒教授等在Water Research发表研究成果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讯 近日,一项由暨南大学莫测辉教授团队向垒教授等主导的研究在生态环境国际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该研究首次报道了典型矿业选冶药剂(黄药)与重金属镉(Cd)的协同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发现黄药能与Cd形成可溶性的三齿配位复合物,从而形成协同毒性效应并显著提高Cd在作物中的吸收积累,为认识、评估和控制矿业活动中有机选冶药剂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见解。

配图1

黄药(黄原酸盐)是典型的矿石选冶有机药剂,广泛用于亲硫金属的浮选,其中大部分会随浮选废水排放进入环境,在极低浓度即可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黄药还能与重金属(如铜、镉、锌等)形成络合物,从而改变其自身及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并可能加剧其毒性。然而,目前有关黄药与重金属联合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鲜见报道,尤其缺乏二者复合物成键过程和机理的深入探讨,极大阻碍了对相关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展。

为此,该研究选择3种代表性黄药(乙基、异丙基和丁基黄药)以及硫化矿典型伴生重金属(Cd)为目标污染物,以白菜幼苗培养实验探讨二者的联合毒性效应,并综合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量子化学模拟、高分辨率质谱(HRMS)、核磁共振(NMR)和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等技术研究二者复合物的成键作用和致毒机制。

研究发现,3种黄药均能与Cd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可溶性的三齿配位络合物,呈现对称三角锥形结构,其配位作用涉及4个σ键和1.5个π键。该配位成键机制纠正了以往认为黄药与Cd形成二齿配位络合物的错误观念。Cd-黄药络合物的形成抑制了黄药的降解,从而增强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而且该络合物的形成还显著增加了Cd的生物有效性,导致白菜幼苗中Cd的积累量较单一暴露下增加了2.8倍;并通过抑制电子传递、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机制破坏了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造成白菜幼苗出现严重的膜脂过氧化损伤及生物量大幅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与Cd不同,铜(Cu)和3种黄药均形成不可溶的络合物沉淀,导致毒性显著降低。这与Cu-黄药络合亲和力(pKsp= ~20)远大于Cd-黄药络合亲和力(pKsp= ~14)有关,表明黄药与具有中等亲和力的金属会形成可溶性的黄药配合物,从而产生显著的协同毒性作用。这些发现为认识有机选冶药剂与重金属的互作提供了全新的见解,对于开展相关污染治理工作及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向垒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莫测辉教授和赵海明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03071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25B1515020043)等资助。

1  重金属(Cd、Cu)与黄药联合胁迫对白菜幼苗根系生长(A)、Cu积累量(B)和Cd积累量(C)的影响。

配图3

图2  Cd和乙基黄药联合胁迫对白菜蒸腾作用(A)、叶绿色含量(B)及光合作用(C)的影响


图 3  Cd-EtX的高分辨率质谱(HRMS)以及Cd同位素的自然丰度(A)以及Cd-IpXB)和Cd-BuXC)的HRMS谱

配图5

图4  Cd-EtX的1H NMR谱

5  不同配位数Cd-EtX络合物的构象分析(A)、三齿EtX-Cd配合物键轨道的等值面(等值线 =0.05)(B)